您现在的位置: 学术动态










清华美院向帆:"登陆"《Science》的设计师
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日期:2017-09-22     点击数:  
一年一度的由美国《Science》周刊官网举办的数据故事视频比赛公布了Final list(最终结果),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向帆的作品《Award Puzzle》(《数据追问--全国美展优化作品视觉化解读》)位列其中。

       同时出现在这个名单上的还有来自美国宇航局视觉化实验室、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德国复杂网络研究中心、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Gazzaley 实验室、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天气网站、美国国家宇航局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等顶尖机构,他们的项目或是关于宇宙空间、生物结构,或是关于地球物理。  

《科学》网站数据故事视频比赛最终名单的项目

       美国《Science》周刊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其网站举办数据故事视频比赛的目的是激励提升人类探索能力的数据视觉化项目。 

01

《Award Puzzle》

       点击向帆作品《Award Puzzle》, 随着数字音乐的有力节奏,2276张获奖油画作品如一些彩色的小斑点般在眼前铺陈而来,既能凌空鸟瞰一片斑斓的油画天地,又能瞬时俯冲而下观察每个作品的细节,这种看油画的方式可是前所未有的。

       这正是2015年年初向帆所发表的《数据的追问-全国美展油画作品视觉化解读》一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她和她的团队通过对获奖油画作品的视觉化分析,显现了色调、少数题材、作品名称、画幅、获奖经历等因素与获奖的相关度,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视角的艺术观察新方法,可谓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艺术研究的精彩案例。 

       向帆从最早的静态视觉化开始,以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为一个图像数据库来做研究,除了完成了交互平台AwardPuzzle、视频展示,还做了一些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等有趣的视觉化实验,以下就是运用谷歌的人工智能开源代码而分析的全国美展油画作品的结果(相似度分值高的在上面部分、相似度底的在下面部分):

       具体来讲,就是让机器学习了4000次这些获奖的油画作品,然后按照机器计算的相似性排序。排在最上面的作品可以被理解为“非常像全国美展”风格的作品。 放大看局部的话,TensorFlow推论出的“非常全国美展”风格的作品是这些:

       继续放大,从整体的相似性排序来你能发现一些什么规律呢?

      《Award Puzzle》也入围了国际著名的凯特信息之美视觉化比赛(Kantar Inforamtion is Beautiful 2016)。 

02 

为什么要做《Award Puzzle》

       作为设计者,向帆并不画油画也不研究当代艺术,为什么要做这件作品呢?

       向帆的回答是:“我确实不需要获得油画奖项,我关注的是大型图像数据库,不仅仅是全国美展的,也不止于油画。”细心梳理,近年来向老师的作品倒确实是有不少是基于大型图像数据库的。 

《Place_Rhythm 》  向帆、张杰军、何盈    2013

       向帆于2013年发表的装置作品《地方节奏》(Place_Rhythm),将人们在北京798、深圳OCT创意园区、广州红砖厂等著名艺术园区发送的实时图像进行了视觉化,让观众可以看到人在不同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春晚重构》  向帆、朱舜山   2015

     《春晚重构》将20年来的晚会视频重构成一块色彩斑斓的画面,获得了美国图形设计协会(AIGA)的新声奖。 

03 

为什么要参加《Science》的比赛

       “为什么要参加《Science》的比赛呢?”

       向帆反问:“Why not?从历史研究来说,图像是核心的考察样本形式之一,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取决于对图像资料的分析能力。目前典型的人文学科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小数量的样本来进行考察,但基于当今数据视觉化方法,人类已经可以一次性观察上千、上万张图像,并通过交互的视觉化界面探索其中隐含的关系,这大大提升了研究的准确性。” 

《热带雨林数据视觉化》 向帆、Shierly Dong   2011

       向帆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就是与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合作的《热带雨林数据视觉化》。科学对向帆来说并不是陌生的事情。“你知道有一本杂志叫做《科学文艺》吗?我的童年就是在那个编辑部的图书室长大的,我见过叶永烈、童恩正,还有高士其等前辈,他们畅谈过的‘艺术与技术的春天’就是现在。”

 

 

80年代的科幻连环画《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    

       向帆说美国宇航局(NASA)的视觉化实验室确实是视觉化的先锋,他们为人类科学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能够与他们一起入围,是一种如同与乔丹打篮球、与刘翔比赛跨栏的快乐!最让人意外的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推特账户转发了向帆的作品,甚至@清华大学官方推特账户,这仿佛是一个亲切的小鬼脸:“清华大学来看看!” 

发自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推特 

04 

跨学科的魅力

       与世界顶级科学实验室一争高低的向帆,到底是在做科学家,还是在做艺术家呢?其实,许多艺术家已经不能再被简单地归类为画家、雕塑家、电影制作者、摄影师、版画家、设计师等等,他们跨越多种媒体,在创作中融入其它领域的概念和方法,努力伸展着艺术与其他它学科的交界面。最早的数字艺术作品都是计算机科学家创作的呢! 

2016年3月向帆在深圳华美术馆演讲《数据的感性与性感》

   这让我想起了影响二十世纪现代设计教育家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 Nagy,1895-1946),他把当时的工业材料、工艺和方法引入艺术领域之中,利用“新旧”媒体结合创作了大量动态雕塑、现代摄影作品。

       他致力于重新定义技术与人的关系,追求感性与理性、感情与理智的完美平衡,为现代艺术教育注入了强烈的实验精神。  

光与空间调节器,纳吉,1922

(Light-space modulator, Laszlo Moholy Nagy, 1922)

       跨学科正是当代艺术的本质,如同美国《艺术论坛》 (Artforum)杂志官方网站artforum.com的档案记录所显现的:1962年以来,327个“跨学科”相关文献中超过60%是在2010年之后创建的。

       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教授曾说: “我们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将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状况和未来。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用科学和情感构建未来。艺术是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世界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唯美范式,科学则是人类基础生活存续、进步和演进的认知方式。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引导,我们强调科学与艺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手,才是人类走向和谐永续的必经之路。”

       如此说来,清华美院的教师向帆登上《Science》倒也是情理之中吧?(图、文:视觉传达设计系)